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綠色金融事業在我國的持續推進,以清潔能源、新能源為主的綠色租賃業務漸已成為金融租賃公司創新發力的細分市場。
商務部發布的《中國融資租賃業發展報告(2016-2017)》顯示,2016年,融資租賃企業能源設備類資產大幅增加,彰顯出租賃業在能源結構調整及環境治理方面已發揮出重要作用,日益成為推進實體經濟產融結合的中堅力量。
市場擴容:
清潔能源金融成長可期
當前,我國正值“十三五”發展的關鍵時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能源產業方興未艾。我國能源金融總量,尤其是清潔能源金融總量有望出現爆發式增長。
一方面,鑒于“十三五”期間龐大的能源投資需求,能源企業對能源金融產品和能源金融服務的需求在不斷增加,金融機構也需為所持資金尋找優質的能源項目進行資源優化配置,二者的結合,使得能源投融資的供需對接需求持續走高;另一方面,隨著清潔能源領域技術創新因子的活躍,技術進步帶來的比較成本優勢,也吸引了更多金融資本進入清潔能源投融資這片市場“藍海”。
作為金融資本和實體經濟相結合的有力抓手,融資租賃業可在清潔能源投融資領域有所作為。中信金融租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租賃”)副總裁邵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清潔能源業務的共性是期限長、有穩定的現金流,其資產在交易市場上流通活躍。比如清潔能源電站,具備資產、股權流通性特點,適合以融資租賃業務來開展。”
做精做專:
深入布局綠色業務
近兩年來,市場內有越來越多的租賃公司開始搶灘布局綠色租賃,并逐步深入。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在我國已成立的63家金融租賃公司中,有16家已布局開展了綠色環保業務。如興業金租、華夏金租、河北金租等公司都在新能源、節能環保業務上持續深耕。此外,更多新興的金融租賃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將綠色租賃作為業務發展的主要方向,助推銀行系租賃公司成為清潔能源租賃的“生力軍”。
如中信租賃,其在2015年成立之初,就將綠色租賃作為公司的發展戰略,在抓住國家大力扶持綠色產業政策契機的同時,在同業機構尚未進入或進入較少的清潔能源領域開展業務布局。截至今年7月底,中信租賃清潔能源領域投放已突破230億元,業務占比達36%,在金融租賃同行業內處于前列。
行業普遍認為,隨著綠色租賃業務逐步得到市場的認可,同行業競爭也隨之升級,只有將綠色租賃業務做深做精,找尋差異化發展道路,方可進一步開拓市場空間。
邵賓坦言,銀行系租賃公司早期更多采用的是類信貸化的資金投放經營模式。在清潔能源這一細分領域,實際上更考驗金融租賃公司的資產投資運營能力,誰能夠對市場、行業、資產有足夠深刻的了解,誰就更容易掌握核心競爭力。
比如,租賃公司可發力業務模式創新,從融資租賃轉向經營性租賃。據介紹,中信租賃在前期所做的清潔能源項目,也主要以融資租賃為主,在快速熟悉清潔能源行業之后,現逐步將業務模式向經營性租賃轉變,即從傳統提供資金吸收利差的模式轉向依靠資產交易和殘值處理獲得收益。當前,已初步建立了新能源電站資產價值評估體系,并計劃自己投資電站,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資產管理運營,將清潔能源業務向深處拓展。
專業評估:
多舉措規避項目風險
由于新能源領域集中的大多為中小企業,其綜合資質相較于大型企業仍有客觀差距,資金償付能力較弱,如何有效防控綠色租賃項目的風險備受行業關注。
在邵賓看來,租賃公司做綠色租賃業務,更應關注項目本身。中小企業雖然資質較弱,但只要有優質的項目資源,租賃公司可以提供相應資金來促成項目;若中小企業不具備項目運作能力,租賃公司也可將電站回收進行自有運營或轉讓。此舉不僅可促成綠色租賃項目有效落地,同時也可防控風險,更能發現有潛質的中小企業,助力其成長。
需要指出的是,在綠色租賃推進過程中,由于清潔能源本身租賃物件是固定的,交易更多依靠股權來交易,這就對租賃公司的要求更加專業化,不僅是對設備的估值,對項目風險的評估和未來走向的把控也很重要。
事實上,租賃公司在開展綠色投融資項目過程中,還應主要關注國家政策風險、技術風險、行業信用風險及項目本身投資、運營、管理等四方面的風險問題。“只有創新才能規避風險,僅僅依靠原有類信貸的風險評判方式,很難防范風險。只有以投資人眼光,在項目全過程中主動參與,專業決策,風險才能有效規避。”邵賓坦言。
具體來說,租賃公司需要利用專業化的團隊、專業知識,以資產持有人角度去評估風險,從前期選址盡調、設備選型、運維人員招標等多個模式,若能都以業主的模式去操作,對項目進展過程有全局觀,那么對風險控制,也就有較全面的專業性把握。
另外,由于清潔能源的投資回報期限相對較長,如果是一個優質資產,金融租賃公司往往希望配置長期資產。因此,發行優質的綠色金融資產,如綠色金融債,有助于進一步優化租賃公司資產配置方式,增強風險抵抗能力。
據零壹租賃研究中心統計,截至2017年上半年,金融租賃公司共計發行綠色金融債21億元,占金租金融債發行總規模的11.48%。